很多不良的习俗都说“正月理发死舅舅”这样的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不良的习俗都说“正月理发死舅舅”这样的俗语是怎么来的呢,转眼间,正月快过了一半了,相信很多人和拉风哥一样,面临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过完春节头发长了,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像大哥大这种一个月要剪两次头发的表示快有点耐不住了,每当在这关键时候,似乎就被多年潜藏在灵魂深处的,一句话重重一击,正月理发死舅舅!
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真有几个胆儿肥的非要正月里剪头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这可咋整。今天昆明搬家公司就带大家解开心中埋藏多年的疑问,原来“正月不剪头”是因为这个!
“正月不剪头”的政治因素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所以,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插播一句:许多古装剧里男子半披半束的形式其实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
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大意翻译):“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正月不剪头”与“孝”有关
为什么汉人老百姓在保卫自己的头发的斗争中,要比为皇帝和国家而战斗还要勇敢呢?这就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耳濡目染的结果,儒家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孝治国”,一切的道德规范皆是由“孝”阐发而来的,在《论语》里是这样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为仁之本与?”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孝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其他道德规范是从“孝”阐发而来的,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被认为是孝的开始,而“孝”是儒家文化的根本之所在。所以,保卫自己的头发,显得比保卫皇帝和朝廷还要重要。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并且无法阻挡。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所以,正月剪不剪发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吧!
本文链接:http://www.haioubj.com/News/836.html
本文由昆明搬家公司海鸥搬家编辑整理,文章可以转载!请注明来自昆明搬家haioubj.com